Google Search

Google
 

KL Weather

Talk: Cyanide Gold Mining at Bukit Koman, Raub Pahang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Special Edition ~~ 特约.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Special Edition ~~ 特约. Show all posts

Tuesday, July 10, 2007

榴槤香攻國會

國會大廈榴槤飄香……

昨日(10日),聯邦農業銷售局(FAMA)配合榴槤季節,在國會大廈舉行一年一度的本地水果大吃會。

聯邦農業銷售局提供的本地水果,是以大馬“果王”榴槤為主。這些榴槤分別從霹靂、檳城及彭亨運至。

其他水果包括大馬“果后”山竹及紅毛丹。受邀出席這場水果大吃會的,包括全體國會議員及新聞從業員。

聯邦農業銷售局總共運載3000公斤或約1500粒榴槤、500公斤或約7500粒紅毛丹,以及500公斤或約4000粒山竹至國會,供議員及媒體享用。

談笑風生
國會下議院副議長拿督林時清(左起)、農長慕尤丁及地不佬區國會議員鄧文村,邊吃榴槤邊談笑風生。
大快朵頤
農業部副部長拿督斯里莫哈末沙立(右起)、衛生部政務次長拿督李家全、峇眼區國會議員林峰成及丹絨區國會議員曹觀友,暫時放下不同的政見,開心地同桌享用美味榴槤。
場面熱鬧
國會議員及新聞從業員踴躍出席這場本地水果大吃會,大家邊吃邊研究榴槤的美味,場面熱鬧。
細心品嚐
國會反對黨領袖林吉祥(右)及華都牙也區國會議員馮寶君,細心品嚐榴槤的美好滋味。
果王之王
大吃會現場展出金黃色的頂級榴槤,指導議員如何辨識榴槤品質。
榴槤來啦
國會職員拿著一大盤已剝開的榴槤,進入會場,議員及媒體看了莫不垂涎欲滴。
香味十足
農業部長丹斯里慕尤丁拿起色澤鮮艷及香味十足的頂級榴槤時,忍不住嗅一嗅著榴槤散發的香味。
忙剝山竹
工作人員使用小刀,逐一剝開外殼,讓尊貴的國會議員輕易享用山竹。

(Source: China Press)

Monday, July 9, 2007

騙人恭喜中獎

似真還假.引君入甕

藏在網絡和電話另一端的騙子像是惡魔,會想方設法引誘你入局,讓你成為他們的幸運兒!
“恭喜你,你的手機號碼被我們公司的電腦選中,你可以得到15萬元的大獎,請聯絡這個電話號碼以索取領獎密碼。”

收到這樣的電話、短訊或信件,稍為理智一點的人,都會懷疑其真實性,甚至根本不用懷疑,這是一個魚餌,要讓你成為任騙子詐欺的一條魚!

但是,現在有些騙子集團,連某些細節,如假扮官方人員、用多一些複雜的手續、設立一個網站讓你查核等,一一做足工夫,勢必要讓你相信十足,以騙走你的錢財。

通過電話行騙

中國武漢某高校大二的女生,收到一封來自香港的信件,恭喜她中了28萬元大獎,原本不信自己有如此好運的她,從信件中所提供的網站查詢“屬實”后,就一步步墜入騙子的圈套內。

自她聯絡有關“公司”開始,就一直接到要她別錯失良機的電話,最終她從銀行匯出約 1萬6000元人民幣(折約7000令吉)給騙子,賠上了自己的學費和父母的血汗錢。

在紐約,李姓男子就僥倖避過被騙。他是接到來自中國的電話,指他在“國際手機幸運大獎”中,得到 8萬8000美元(折約29萬9000令吉),但他得先匯出500美元(折約1700令吉)作為公證費和手續費,然后才能回到中國領獎。

興奮的李先生再三要求手續費從得獎金額扣除不果,利用一整個晚上撥電到中國交涉,最終發現這是一個騙局,幸免付出一筆金錢,但卻已損失一筆長途電話費。

名堂層出不窮

100萬的英國獎券屬于你,你相信嗎?“恭喜中獎”的電郵層出不窮,千萬別信以為真。
從這些事件中,不難看出騙子是如何的處心積慮引人上鉤,大眾少一份警戒、智慧都不行。

儘管這些“恭喜中獎”的騙局佈置尚算周密,但只要民眾相信一個原則,即“天下沒白吃的午餐”或廣東人說的:“沒有這樣大只的蛤(青蛙)隨街跳”,就能遠離被詐騙的陷阱。

一般商家或彩票機構讓客戶獲得大獎,先決條件必然是需付費購買一些東西作為憑據,這樣才有機會得獎,即使電台或電視台免費派獎,至少都是要你收聽或收看,才有贏獎的機會,什么都不做,就有錢從天上掉下來,那未免太不可置信了。

“恭喜中獎”的騙局關鍵之處,在于“得獎者”必須先付一筆手續費之類的費用,即使你要求從獎金扣除也不得要領,必須付出一次又一次、名堂層出不窮的手續費,而當“驚覺”受騙,已是付出一大筆金錢。

總而言之,一旦你確認自己未參加任何抽獎或活動而“得大獎”,並且需要付出為數不小的手續費或行政費,有99%的可能性是騙子找上你了,別因一時貪念而讓自己的荷包和人格更貧窮!

網絡騙術層出不窮

若未參加任何抽獎活動,卻接到恭喜你被抽中成為某大獎得主的電話、短訊或信件,那是“恭喜中獎”騙子看上你了!
電 腦與網絡科技突飛猛進,騙子也與時併進,除了利用電話、手機短訊、信件制造騙局之外,許多網民極愛使用的即時通訊(Instant Messenger,簡稱I.M.),如Skype、MSN、Yahoo Messenger、QQ(中國的騰訊)等等,都可以成騙子其中一個通道。

即時通訊除了私人用途之外,一些公司也將它運用在員工的通訊上,然而這同時也讓一些騙子有機可乘,藉此傳送“恭喜中獎”的短訊。

中國湖南衡陽的大學生小韋就因為一則來自QQ的中獎短訊,而損失了近 1萬人民幣(折約4400令吉)。

小韋收到冒認騰訊公司的騙子短訊之后,原本半信半疑的他,經騙子提供的網址核對“中獎身份”后,陸續的匯出保險費、個人所得稅、網絡故障排除費等,共達8800元,最終才醒覺自己被騙。

原來,有關網站提供的驗證程序,是任何人輸入自己的QQ號碼都可以“核實中獎身份”,網絡使用者必須慎防騙子這一招。

先給甜頭騙取信任

不管再多的中獎電話和短訊,只要堅信『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你會倖免于被騙!
騙子總會想方設法讓你相信你是最幸運的一位,除了可在網站上查到你是“真的中獎”之外,甚至不惜動用可存入銀行的支票,讓受害者信以為真。

根據駐美國紐約的中國報章報導,騙子為了哄當地一名胡姓小姐入局,特別寄給她一張3000美元(約 1萬500令吉)的支票,先讓她存入銀行過賬后,再匯給騙子更高額的手續費,就能取得百萬大獎。

胡小姐把支票存入銀行之后,戶口內果然多了3000美元,但同一天內接到多次要求匯款(手續費)的電話,不過她僅是答應還回3000美元,因此即刻把3000美元匯回騙子的戶頭。

然而,近乎同一個時間,銀行來電告知有關支票屬偽造,必須扣除戶頭金額,胡小姐即刻要求截停匯出的款項,但為時已晚!

電郵詐騙有跡可循

如果你收到一封誌明你是英國100萬英鎊獎券得主,而你又從未到過英國,即使去過都未曾參加這類抽獎活動,你會相信自己得獎嗎?

人都有僥倖的心裡,若信中註明是隨興選取電郵來選大獎得主,在騙子發出幾百萬封的電郵中,有0.01%的電郵主人上鉤,這些受害者被騙去的手續費、行政費、國際轉賬費等,足以讓這些騙子賺了一大筆錢而暗中竊喜。

除了這類以電郵尋找“中獎者”的方式,數年前,甚至現在還流行著共享遺產的騙子電郵。

一般上,信件主人聲稱來自非洲地區的法律人員,由于當地一名客戶因意外身亡,而你是遺產的繼承人之一,但你必須填上詳細的個人資料,以確認你的身份。

實際上,這類“恭喜你是巨大財產繼承人”的電郵破綻頗多,首先,它不會注明你來自哪一個國家,需要你填上住址,完全是由收件人自己提供資料。

其次,就是對方不是以公司注冊電郵地址聯絡,而是以雅虎、Hotmail、Gmail之類,隨時可以更換的電郵跟你聯絡。

即是說,騙子可能只是通過某些電腦軟件隨機搜尋到你的電郵,一旦你提供真實資料,他們就會繼續下一個行騙動作,直至你上釣為止。

(Source: China Press)

Sunday, July 8, 2007

吃出鄉情味

错过了馬來西亞華人鄉味佳餚大展,不能品尝海南、客家、三江、潮州、廣西、福建及廣東傳統美实食在可惜之际。

(Source: China Press)

從“馬來西亞華人鄉味佳餚大展”,發掘品嚐中華飲食的精華。

中華名菜講究色、形、香、味、滋、養,從民以食為天到色香味俱全,從街頭小吃到滿漢全席,中華飲食文化從古至今,歷代相傳又推陳出新。

無論是南北小吃,還是民族風味,無一不是各地人民歷史與智慧的結晶。

由馬來西亞七大鄉團協調委員會主催,屬下各婦女組主辦的“馬來西亞華人鄉味佳餚大展”昨日(8日)在樂聖嶺天后宮舉行,吸引近千人到場尋美食。

這場集合海南、客家、三江、潮州、廣西、福建及廣東傳統美食的盛會,特別呈現約98道來自不同籍貫的菜肴,包括紅糟雞和灘干炒飯、滷鴨和合莊金瓜芋泥、姜牙鴨和王戊杞子藥材雞湯、河婆擂茶和大埔算盤子、海南黃梨豬皮和海南雞飯,以及釀小黃瓜和味念雞等,讓你看了就想吃。

客家擂茶
提到客家美食,少不了已成代表作的客家擂茶,香噴噴的擂茶,讓人齒頰留香。
同桌品嚐
客聯會會長拿督吳德芳(中)與海聯會會長馮秋萍同桌品嚐鄉味美食,互相切磋。
食客逾千
“馬來西亞華人鄉味佳餚大展”吸引近千人到場,品嚐家鄉風味美食。
大展斬功
潮聯會婦女組的滷鴨大受歡迎,師傅也在現場大展斬鴨功夫。
花生麻糬
客家人的麻糬,在切成丁后再配合一層厚厚的花生碎,非常爽口。
食指大動
豬腳醋是福建人擅長烹煮的鄉味美食一之,香濃又帶點酸味,令人食指大動。
香脆面包
喝一口海南咖啡,再配一口香烤面包,是最好的配吃法。
任君選擇
廣西總會婦女組的攤位,有廣西釀蛋包、味念雞、釀豆腐卜、廣西扣肉和廣西美顏蛋任君選擇,實在誘人。
我喂來吃
“小寶寶,來吃一口家鄉美食”,鄉味美食除了受大人歡迎,小朋友也愛吃,並從鄉味美食中了解中華飲食文化。
大受歡迎
福聯會婦女組特備的魚肉釀豆腐,大受食客的歡迎。
香濃咖啡
海南咖啡特別濃郁香濃,也許多人每天早上開始新一天生活的提神良伴。

Saturday, July 7, 2007

鉅富祖籍耍本色(第五篇) *福建幫*

常青集團放眼世界
張曉卿馳騁商場

從丹斯里張曉卿及丹斯里楊忠禮身上,不難發現福建人重視及熱心教育的本質表露無遺。

張曉卿對貧寒子弟的教育從不置身度外,助學計劃圓了眾多學子的升學夢。

楊忠禮對自己孩子的教育從不馬虎,栽培一門七傑效力商業王國。

張曉卿
祖籍:福州閩清

張曉卿矢志打造中國境外的最大華文媒體集團。
張曉卿祖籍福建福州閩清,1935年在砂拉越詩巫出生。

他幼時家境貧窮,一家大小靠割膠維生,所以在半工半讀的艱苦環境下,完成中學學業。

由于無法繼續深造,初出茅廬的他到舅父公司當伐木工人,過人的才智和吃苦耐勞精神深受賞識。

為公司打拼之余,張曉卿也累積經驗,為自己往后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1976年,41歲的張曉卿排除萬難,靠著僅有的一筆小資金創辦常青公司(Rimbunan Hijau),初期以木材業為核心業務。

當時,這家毫不起眼的木材公司,只有一層樓的辦公室,但張曉卿憑著豐富經驗、堅韌毅力和卓越膽識,馳騁商場。

然而,讓張曉卿聲名大噪的,卻是1988年斥資拯救我國歷史悠久、深具影響力卻瀕臨倒閉的《星洲日報》,親自出掌社長一職,1995年更收購在香港和北美頗具影響力的明報集團。

打造龐大媒體集團

至于最新的代表作,莫過于將旗下星洲媒體集團(SINCHEW,5090,主板貿易)、南洋報業控股(NANYANG,3964,主板貿易)與明報集團合併,打造中國與台灣以外,全球最大的中文出版集團。

身兼企業人及文化人,張曉卿卻深諳“規模”與“實力”,是應對自由市場競爭的重要因素。

逾30年來,張曉卿率領常青集團放眼世界,將事業觸角延伸至全球各地,並實施多元化策略,業務版圖橫跨木材、金融、媒體等多個領域。

熱心教育鼓勵學習

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事業有成后,張曉卿更是多方鼓勵學習。

他設立獎學金資助貧寒子弟就學深造,充分展現福建人熱心教育的精神。

醉心推動文化和教育事業的張曉卿,更被一些海外媒體喻為“最有文化氣質的企業家”。

身為長袖善舞的福建殷商,張曉卿對促進全球福州人的團結,加強海外福州人興祖籍地的聯繫,都做出重大貢獻。

縱然低調,重視聯繫的張曉卿,對社團工作還是極熱心,是我國著名社團領袖之一。

建立龐大商業王國
楊忠禮誠信經營


楊忠禮
祖籍:金門

楊忠禮秉持“誠信”原則,創造今日成就。
現年78歲的楊忠禮,1929年在雪蘭莪巴生出世,祖籍中國福建金門。

他是家中排行第3的兒子,父親楊清廉是依靠自身努力拓荒的木材商人。

楊忠禮1950年離校后,投身建築領域,在父親的公司工作,協助經營承包、築路及石廠等業務。

最成功家企

早在求學時期,楊忠禮便擁有要闖出一番事業的雄心,更在父親敬業勤奮耳濡目染下走上經商之路,50年代中期創設楊忠禮建築有限公司。

1967年,他從巴生遷往吉隆坡武吉免登路54號4樓,這也是楊忠禮自置的第一間辦公室,從此開展他半個世紀的奮鬥生涯。

華校出身的楊忠禮,對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德,最為奉行“誠”與“信”兩個字。

馳騁商場數十載,他始終秉持無往不利的“誠信”原則,達到今日的成就,並以驚人的毅力與機智排除難關,建立起強大商業王國。

如今,楊忠禮不但是我國屈指可數的企業鉅子之一,楊忠禮集團(YTL Group)更被形容為最成功的家族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楊忠禮機構(YTL,4677,主板建築)在1984年掛牌馬股,更于1996年2月29日在日本東京股票交易所上市,成為當時首家在日本掛牌的大馬公司。

重視教育一門七傑

如今,楊忠禮商業王國橫跨建築業、電力供應、酒店業、製造業和房地產業,版圖涵蓋東南亞、中國、英國、非洲與澳洲等地。

這與楊忠禮極度重視子女教育息息相關,特別是七名兒女都接受優質高等教育,並獲從事教育工作的夫人潘斯里陳開蓉,向善向上的調教。

雖然孩子都受西方教育,但在成長過程中,楊忠禮無時無刻向子女灌輸儒家思想,包括孝親敬老、兄友弟恭、以誠待人及以信處世等。

特別是楊忠禮七名子女,個個都出類拔萃,成為楊忠禮集團優秀經營團隊的領導班底,並以長子丹斯里楊肅斌為主要領導人。

一門七傑均在同一家族企業共事,各有分工,各司其責而傳為佳話。

(Source: China Press)

Friday, July 6, 2007

中國:豬肉榮打贏黃飛鴻




■黃飛鴻留存於世的唯一一張照片。(放大)
■1959年黃飛鴻的親屬與《黃飛鴻之三血戰流花橋》演職員合照(二排中為黃飛鴻飾演者關德興)。(放大)
■在觀眾心日中關德興已成了黃飛鴻師傅,黃師傅即關德興。(放大)
■九十年代,徐克起用擁有深厚武學底子的李連杰扮演黃飛鴻,令《黃飛鴻》系列電影每創佳績,上映後好評如潮。(放大)
(中新社佛山特稿)中國武術界一代宗師黃飛鴻落選“廣東歷史文化名人”,其徒弟林世榮(綽號“豬肉榮”)則榜上提名。

在由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廣東省地方誌辦公室等聯合主辦的“廣東歷史文化名人巡禮圖片展覽”中,上起南越王趙佗、下迄廣東音樂家呂文成,薈萃了在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經濟、藝術等方面對廣東文化歷史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116位名賢,其中既有上流人物,也有基層百姓,一些民間手工藝人以及武術家也被列入其中。

據瞭解,共有6位武術名人候選人,最終陳享和林世榮入選。陳享是蔡李佛拳的創始人、太平天國名將石達開的幕僚﹔而林世榮是清末武術家,黃飛鴻的徒弟,在民間有“豬肉榮”的綽號。

而作為南派武術代表人物、一代武林宗師的黃飛鴻卻沒有入選。相關人士解釋說,黃飛鴻的故事大部分是民間傳說,有史料記載的事實很少,本著對歷史嚴謹的態度,黃飛鴻落選“廣東歷史文化名人”。

史學家:人物真實故事杜撰

南海區西樵旅遊辦副主任歐美萍說,黃飛鴻是南海西樵嶺西祿舟村人,清未民初嶺南武術界的一代宗師,也是一位濟世為懷、救死扶傷的名醫,是廣東近代武林界傳奇人物,落選廣東歷史文化名人確實讓人感到意外。

據瞭解,近年來南海西樵旅遊部門從品牌形象、傳播和管理三個方面著手,全力推介黃飛鴻的南獅武術品牌,並建設了黃飛鴻獅藝武術館,在南海西樵山連續舉辦了7屆“黃飛鴻杯”獅王爭霸賽。

對黃飛鴻故事只是民間傳說多、真實歷史少這一事實,南海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與西樵鎮政府從1996起年先後到南海西樵、廣州、香港、新加坡等地廣泛收集 黃飛鴻的有關資料,並於1998年出版了《南海黃飛鴻傳》。該書選擇了黃飛鴻徒弟林世榮、徒孫朱愚齋和妻子莫桂蘭等人士回憶黃飛鴻的文章。

由於黃飛鴻不是出身於名門望族,只是市井中一名武術界能人,他的事跡無正史可供查考印證,加上門徒遍佈世界各地,眾說紛紜,把史實與一些武林軼事混作一團。該書出版後有史學家認為“人物真實、故事杜撰。”

2007年是黃飛鴻誕辰150週年,南海西樵旅遊部門正著手請文史專家、武林界人士和黃飛鴻後人、門徒編寫《黃飛鴻正史》,盡量還原其歷史面貌,《正史》還將作為今後有關黃飛鴻影視片的拍攝參照資料,以及旅遊歷史文化書籍出售。


你知道嗎?

黃飛鴻題材影片達百部

黃飛鴻(1847年─1924年),原名黃錫祥,字達雲,廣東佛山南海人,是嶺南武術宗師及名醫。真正的黃飛鴻生於中國廣東佛山,其父黃麒英為廣東十虎之一。

黃飛鴻自5歲習武,得家技真傳,又拜鐵橋三傳人林福成為師,學得鐵線拳;從宋輝鏜處又學得無影腳。黃飛鴻年輕時曾在佛山、廣州一帶賣武,之後設館授徒,曾 為銅、鐵行,果、菜、魚欄工人武術教練。黃曾經為黑旗軍首領劉永福任醫官及軍中技擊教練,更隨劉赴台抗擊日軍,之後又任廣東民團總教練。黃飛鴻的絕技有: 雙飛鉈、子母刀、羅漢袍、無影腳、鐵線拳、單雙虎爪、工字伏虎拳、虎鶴雙形拳、羅漢金錢鏢、四象標龍棍等。此外,黃飛鴻亦善於舞獅,有廣州獅王之稱。

除了武術外,黃飛鴻同時精於醫藥。黃於1886年在廣州仁安里設寶芝林醫館,贈醫施藥,救治病人。他生前弘揚國粹、匡扶正義、扶弱助貧、濟世為懷的風範,在武術界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軼事,被世人廣為傳誦。

香港拍的武打電影有超過100套是以黃飛鴻為題材,創下以同一題材拍攝最多電影的世界紀錄。五六十年代,以黃飛鴻為原型的影片多達幾十部,關德興更成為演 出黃飛鴻角色最多的演員,也是名列健力士紀錄大全的扮演同一角色最多的演員。進入九十年代後,香港導演徐克將黃飛鴻的故事重新演繹,並找來曾多次獲得中國 武術冠軍的李連杰擔綱主演,從而解構出功夫影片的新天地。

■原來林世榮就是長得這個樣子。(放大)
林世榮發揚洪家拳

林世榮是廣東南海平洲人士,最初投身於胡金星處為弟子習武數年,後來千里尋師訪友,先後跟隨蒙北省康姓拳師(全名不詳)、鍾雄山等人習藝,之後投身於劉軍門永福陳軍門太君及水師提督吳全美之教練官黃飛鴻宗師門下為弟子,從之廿餘年,後設館於廣州。

根據書中記載,林世榮早年確實因生活所困在賣豬肉,但後來發憤圖強投身軍旅,並非一開始就跟黃飛鴻學拳。而是在輾轉投效於抗法名將黑旗軍劉永福麾下時,才因緣巧合從學於軍中的教練黃飛鴻,一跟二十多年,後來才在廣州教拳,當時沒人不知道林世榮之大名。

香港的洪家拳,多由林世榮所發揚。武術使洪家拳能在海外發揚光大,林世榮的洪家拳系統也是最多人所共知。

(Source: Sin Chew)

金三角最大毒品產地

你知道嗎?
金三角
(放大)

“金三角” (Golden Triangle) 是指位於東南亞泰國、緬甸和寮國三國邊境地區的一個三角形地帶,因這一地區盛產鴉片等毒品、是世界上主要的毒品產地,而以“金三角”聞名於世。“金三角” 的範圍包括緬甸北部的撣邦、克欽邦、泰國的清萊府、清邁府北部及寮國的瑯南塔省、豐沙里、烏多姆塞省,及瑯勃拉邦省西部,共有大小村鎮3000多個。總面 積為19.4萬平方公里。

由於“金三角”地區大部分是在海拔在千米以上的崇山峻嶺,氣候炎熱,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極適宜罌粟的生長,再加上這裡叢林密布,道路崎嶇,交通閉塞,三國政府鞭長莫及,為種植罌粟提供了政治、經濟以及地理、氣候等方面得天獨厚的條件。

(Source: Sin chew)

Monday, June 18, 2007

鉅富祖籍耍本色(第四篇) *福建幫*

1天內拿到賭牌
林梧桐白手起家

“Uncle Lim”,是大家對今年4月剛歡慶90大壽的丹斯里林梧桐的暱稱。

新一代賭王的光環,則慢慢在丹斯里林國泰身上成形。

油棕園及蒲種區產業發展,卻是丹斯里李深靜的代表作之一。

雖然三者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難掩蓋福建人低調行事的謙卑作風。

林梧桐
祖籍:安溪
從身無分文到富甲一方,林梧桐一手將荒蕪的雲頂高原打造成聞名國內外的避署、旅遊兼娛樂勝地,並與雲頂(GENTING,3182,主板貿易)劃上等號。

這位白手起家的經典傳奇人物,1918年在中國福建省安溪出世,16歲喪父后獨挑母親與7名弟妹的生活重擔,1941年從中國南下大馬,在叔父手下做個每日工資只有80仙的學徒。

日軍侵佔馬來亞期間,他當過小販,戰后轉行賣廢鐵,從而成立建發實業公司,承包建築工程,並在採礦業務賺取不少錢。

60年代初期,林梧桐承建金馬崙高原水力發電廠,觸發他想在吉隆坡附近高原,發展旅遊休閒業的意念,開發賭場就成為致力追求的目標。

林國泰
30多年前,他在已故國父兼首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協助下,一天內申請到經營賭場的執照,被譽為“全世界最快取得賭場執照的人”。

冀全球排第3

早在70年代后期,雲頂便已朝向業務多元化發展,以旅遊休閒業紮根,進而開發種植業、產業發展、能源、造紙、石油及天然氣及海上郵輪業務。

2004年,林梧桐宣佈退休,正式把雲頂集團掌管大權交給次子林國泰,自己則退居幕后。

林國泰青出於藍

林梧桐為雲頂奠下強穩根基后,再由林國泰擴大版圖至世界多個角落。
林梧桐曾表示,很滿意林國泰這位接班人,並形容他是個有自己行事風格、幹練且聰敏的企業家。

除了將雲頂業務版圖,透過麗星郵輪(Star Cruise)擴至公海,林國泰更將賭業投資拓展至美國、英國、盧森堡、澳洲和菲律賓等地,成為亞洲最大賭業上市公司。

成功取得英國最大賭場營運業者,史丹利休閒(Stanley Leisure)的控制股權后,在林國泰領軍下,雲頂贏得新加坡第2張賭場營運執照,一年內雙喜臨門。

雄心壯志的林國泰甚至放眼,雲頂10年內成為全球第3大休閒娛樂兼博奕集團,並積極透過麗星郵輪進軍澳門博彩業。

雖然林國泰表現青出于藍,新一代賭王風彩逐漸成形,他卻像父親一樣,待人謙卑,行事低調,不愛出風頭,雖然掌控龐大集團及身兼許多要職,卻一直避免成為鎂光燈焦點。

購園坵賺第1桶金李深靜親力親為

李深靜
祖籍:永春
李深靜是位在油棕園長大的貧苦人家孩子,年少時曾沿戶兜售冰淇淋養家,最終憑著苦幹及不斷掌握機會,崛起為擁有萬頃土地的企業鉅子。

年輕時,他做過園坵管理員,能操一口流利的淡米爾語,較后曾管理位于巴生附近的油棕園,自己還經營一家汽油站。

據稱,李深靜聯合數位巴生商家,向丹斯里李萊生購買柔佛數千英畝園坵,從中得利上百萬令吉,賺得人生第一桶金。

后來,他從事房業發展,首個計劃即是加影附近的南順發花園,但真正讓他開始嶄露頭角的,卻是獨力收購氣體製造業者工業氧氣(Industrial Oxygen)一役。

成為IOI集團(IOICORP,1961,主板種植)前身的工業氧氣大股東及管理人后,李深靜1985年開始通過一系列企業及土地收購活動,進軍油棕種植及產業發展領域。

1989年,甘文丁機構(Kamunting)旗下南洛園坵待價而沽,當時逐鹿者眾多,李深靜在最后期限前才接獲獻議。

4.7億購南洛

但他在短短一天內,決定通過工業氧氣出價5億令吉(過后改為4.7億令吉),高價收購南洛園坵和其它資產(包括棕油廠、樹膠及可可加工廠),震驚大馬商界。

工業氧氣原已擁有1萬5556公頃油棕、樹膠及可可園,加上南洛園坵資產,頓時躋身為當時五大種植股之一。

李深靜深懂週期性的種植業無法常保盈利,所以高價出售部份地段作為其它用途(包括房地產、休閒勝地及高爾夫球場),從中賺取厚利。

蒲種產業先鋒

蒲種今日朝氣蓬勃的發展,歸功于李深靜的獨到眼光。
1989年杪,李深靜購買蒲種406英畝土地,全面推行價值達10億令吉的混合房屋發展計劃,成為蒲種區產業發展先驅。

蒲種當時僅是一片遼闊無垠的園坵地,在別人眼里或是毫無希望的土地,在李深靜眼中,卻是黃金地。

他深信,有朝一日蒲種將發展成比八打靈再也還要現代化的城鎮。

蒲種今日朝氣蓬勃的發展,就應驗了李深靜的獨到眼光。

如今,除了身兼IOI集團及IOI產業(IOIPROP,1635,主板產業)執行主席,李深靜也積極為多家公司、協會及社會組織,提供諮詢及引導。

值得一提的是,翻查過往資料時,赫然發現,李深靜多年來保持低調作風,特別是以個人為主的報導竟屈指可數。

Monday, June 11, 2007

鉅富祖籍耍本色(第三篇) *福建幫*

率先進軍中國
郭鶴年馬企開路先鋒

在我國,富甲一方的福建豪商輩出,位位都是叱吒企業界的風雲人物。

若不信的話,可以去查查福建會館的會員名單,丹斯里級人馬比比皆是,還讓人誤以為是“丹斯里俱樂部”。

許多福建殷商更是富豪榜的常客,惟鮮少在國內曝光,秉持一貫的低調作風。

《鉅富祖籍耍本色》本週首先介紹2位福建富豪,即我國首富兼糖王郭鶴年,及丹斯里郭令燦。

從新馬起家的郭鶴年,忙碌身影除了穿梭各地,郭氏集團(Kuok Group)業務足跡更遍佈全球。

雖然丹斯里郭令燦並非豐隆集團(Hong Leong Group)創辦人,卻與“豐隆”的企業品牌緊密相連。

郭鶴年
祖籍:福州
1923年,祖籍中國福建福州的郭鶴年,在柔佛新山出世,並在新山及新加坡受教育。

1948年,他在新加坡創辦主要經營輪船航運及一般商務的船務公司。

創立公司翌年,郭鶴年父親郭欽鑒逝世后,郭家議決由郭鶴年領導家族事業,並創辦郭氏兄弟有限公司,由他接任董事經理。

當時,僅有25歲的郭鶴年接過重擔,正式執掌家族事業,從此奠定郭氏集團成為華族企業鉅子的基礎。

足跡遍全球

郭鶴年從50年代開始,在我國北部設立糖廠、面粉廠和種植甘蔗,一度控制國內80%原糖市場及10%世界市場,繼而贏得“大馬糖王”美譽。

1971年,郭鶴年斥資1億令吉,在新加坡創立首家香格里拉酒店,稍后擴展至全球各地,成為國際著名五星級酒店集團。

90年代時,郭鶴年將企業王國觸角,延伸至傳媒及影視,通過香港嘉里集團(Kerry Group)收購《南華早報》,並入主香港無線電視(TVB)。

郭鶴年經過數十年艱苦努力后,如今郭氏集團足跡遍佈全球,業務概況糖業、地產、船務、種植及媒體等多個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郭鶴年也是大馬企業進軍中國的開路先鋒。

早在20多年前,他便大舉投資中國,現在得以享有豐厚回酬。

資產值324億

郭鶴年旗下的香格里拉酒店,矗立在全球多個主要城市。
馳騁商場多年的郭鶴年,也非一帆風順!

80年代的全球經濟不景氣,是他事業的低潮期,船運業及產業皆蒙受重挫,最終必須出售部份股權套現渡過難關。

雖然郭鶴年多年前已宣佈退休,將企業王國交給兒子,但他仍享譽國際舞台。

至今,他仍擁有郭氏集團最高決策權,忙碌身影常常出現在北京、香港、天津、深圳、福州等地。

自90年代起,美國《富比士》(Forbes)雜誌幾乎每年皆把郭鶴年列為亞洲十大富豪之一,今年剛剛出爐的排行榜,他還是大馬首富。

此外,他今年也以324億令吉資產,連續4年成為《大馬商業》雜誌(Malaysian Business)遴選的大馬首富。

分家後拓春天郭令燦併購高手

郭令燦
祖籍:同安
在新加坡出生的丹斯里郭令燦,祖籍中國福建同安,為豐隆金融創辦人郭芳楓的侄兒。

郭芳楓與哥哥郭芳來(郭令燦父親)分家后,后者到大馬發展,並把業務傳給郭令燦。

在英國唸法律的郭令燦,當初接手大馬豐隆集團時,旗下只有豐隆金融、1家貿易公司和3間工廠。

野心勃勃的郭令燦,為了讓豐隆迅速成為綜合型大企業,自80年代起通過多次的收購合併,使豐隆規模極速成長,廣泛進軍房地產、製造業、貿易和休閒等領域。

港佔一席位

惟郭令燦並不甘心僅屈身大馬,積極擴展業務至國際級的金融中心香港。

他成功在這商業鉅子林立的地方,創出大事業,成立了國浩集團(Guoco Group)。

曾有分析員形容郭令燦為“企業醫生”,他有能力讓收購回來的公司轉虧為盈,讓豐隆成為數一數二出色的管理公司。

當然,單靠個人力量難以在各國商界稱霸,重量級的人脈網絡,對郭令燦國際規模的商業王國助力良多。

目前,豐隆集團仍以大馬為基地,在全球擁有多家上市公司,分佈于香港、新加坡、菲律賓、英國、美國、澳洲及紐西蘭等。

作風高深莫測

郭令燦與“豐隆”二字不可分。
雖然身為多間上市公司的決策人,但這位商業巨頭卻從不在媒體面前張揚,甚少曝光接受訪問,行事低調神秘,多由2個弟弟郭令山及郭令成,出面公佈公司業界動向。

郭令燦低調神秘的作風,甚至延續至旗下企業。

政府在2000年下令合併36家銀行后,豐隆銀行(5819,主板金融)成為國內10家主導銀行之一。

雖然如此,去年掀起的新一輪銀行整合風中,豐隆銀行未來動向卻和掌舵人郭令燦一樣高深莫測。

在次輪銀行併購立場不明,及未來業務主力方向未定,都讓市場人士難以捉摸,未知豐隆銀行葫蘆里到底賣什么藥。

另外,郭令燦今年在《大馬商業》雜誌發表的年度40大富豪中,以103億令吉財產,位居季軍。

(Source: China Press)

Friday, June 8, 2007

鉅富祖籍耍本色(第二篇) *福建幫*

長袖善舞.富豪多
福建殷商愛親力親為

曾有人說過,福建人從小到大,耳聞目睹的情景就是祖輩父輩都是外出經商。

在耳熟能詳的情況下,十三、四歲就走上經商之路,仿佛是理所當然的事。

福建人貴為我國第一大籍貫,雖說在政經文教皆建樹良多,但始終還是擁有敏銳商業頭腦,善于經商的能耐,最為人所津津樂道。

鄭福成:福建人扶持同鄉之餘,並未敵視其他籍貫的華族。
縱觀《大馬商業》雜誌的20大富豪榜,佔大部份的富豪皆是福建人!

福建,是中國土地面積較小的省份之一,僅佔總面積的1.3%,加上是個多山的省份,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

但由于福建一帶地瘠民稠,丘陵山地眾多,尤其是沿海平原地區出現人滿為患,擁有土地和農耕已不足以養家餬口。

所以“出海從商”似乎成為福建人的最佳職業選擇,從此走上經商之路。

李深靜巡芭地

馬來西亞福建社團聯合會總會長丹斯里鄭福成向《中國報》表示,大馬福建人的經商之旅,始于英國殖民時代。

“當初英國統治馬來半島,大肆開發道路。許多福建人機緣巧合下成為二手承包商,向外國人學習,慢慢吸取經驗,從此奠定根基。”

提及福建人的經商特點時,他不假思索一針見血指出:“親力親為!”

“像IOI集團(IOICORP,1961,主板種植)執行主席丹斯里李深靜,便是凡事親力親為的最佳典範之一,讓我欽佩不已。”

他透露,自己曾在沙巴見過李深靜數次,后者每次抵達沙巴亞庇后,往往不作稍刻停留,便直接轉往山打根或斗糊芭地巡視業務,每次都逗留長逾一週。

“許多福建殷商的業務早已上軌道,但仍難改凡事親力親為,務求盡善盡美的習慣。”

像經營建築公司的鄭福成,迄今都會偶爾突擊檢查職員的工作狀況,包括審視早上五時便已出差的羅厘。

此外,鄭福成表示,重感情及好客的福建人,常以聚餐會增強彼此聯繫,繼而顯現長袖善舞的特色。

“福建人至今仍保留同心協力,難得一見的美德,積極扶持同鄉之余,卻未再敵視其他籍貫族群。”

雖然如此,他說,福建人行事卻極為低調,即使創出一番成就或腰纏萬貫,但甚少招搖過市,卻選擇繼續在人后默默耕耘。

在《大馬商業》榜中的富豪,儘管大部份廣為人知的富豪皆是福建人,卻往往遠離媒體的鎂光燈之下,寧願保持低調,韜光養晦。

樂善好施著重教育

早期福建人從中國遷移至我國時,大多數逗留在馬六甲。
交遊廣闊的福建人,除了凡事親力親為及樂善好施,對下一代的教育更是極為重視,出錢出力也在所不辭。

鄭福成指出,福建人會比較注重教育,一直以來都支持教育發展,甚至每個月都會捐款給獨中。

“再者,最近棕油及橡膠價格報漲,讓福建人得以延續維護教育發展的使命,而且許多福建屬會都為貧寒鄉親子弟,提供貸款及獎學金。”

福建人熱心教育,與早年困苦的生活息息相關,特別是早期大部份福建人雖然多以割膠謀,卻胼手胝足讓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充份體現“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精神。

教兒從嚴

他透露,有一位活躍于鄉會的老前輩,每年都會以公會名義領養4位大學生,然后私下提供每人每年多達1萬令吉的升學費。

這種輔助同鄉熱心教育的做法,維持多年不變。

不過,福建人平時與孩子相處時,通常盡顯強硬作風,儘管骨子里多么疼愛孩子,卻不輕易表露出來。

鄭福成坦言,老一派福建人仍延續對孩子嚴厲的作風,只是新一派已逐漸改善,自己則介于“半舊半新”之間。

人數逾300萬人擁最多棕油種植園

除了政聯公司,福建人應該是擁有最多棕油種植園的族群。
福建位于中國東南的黃金海岸線上,是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就連當年鄭和遠下西洋的船隊,也是從福建出發。

基于各種因素,特別多福建人到海外謀生,早在十五世紀的馬六甲王朝時代,福建人便已開始在馬六甲定居。

經過數百年來的生齒日繁,福建人在我國總人口佔有重要比例。

沿海擴足跡

鄭福成說,我國華人人口大約達600萬,福建人則佔一半,料逾300萬人,是我國最大的籍貫族群。

他指出,早期福建人從中國遷移至我國時,大多數逗留在馬六甲,並以割膠為生。

“隨后,福建人居住地點,擴散至沿海一帶,從事行業也隨著改變,多以種植棕油謀生。”

他透露,除了政聯企業(GLC),福建人應該是擁有最多棕油種植園的族群。

如今,就像其他籍貫族群一樣,福建人已在各行各業佔有顯著的一席之地。

(Source: China Press)

Monday, June 4, 2007

鉅富祖籍耍本色(第一篇)

華商趨多元化跨國發展
籍貫行業特色漸模糊

中國人移居海外的歷史悠遠,從先秦時期至今已有逾2000年。

除了遷移因素繁多,華人足跡更遍佈世界各個角落,其中一站包括大馬國土。

從當初掙錢以盼日后可衣錦還鄉,直至逐漸在我國落地生根開枝散葉,成為國內第二大族群,我們從未忘卻自己的根源,對祖籍更是銘記在心。

自華人從中國南下來馬后,不乏以同個籍貫為主的社團和組織,畢竟大家皆是離鄉背井,期望彼此在他鄉有個照應。

本期開始的《鉅富祖籍耍本色》,除了為你剖析國內數大籍貫的經商特點與強項,同時揭曉國內多個著名鉅富和企業家的祖籍,了解不同籍貫的經商精神與風範。

我國早期盛產錫礦,許多南下的華人皆成為礦工。
籍貫,是指所屬家族最早生息繁衍的地區,粗略以國家、省份定奪,甚至具體詳細至鄉村名稱。

當同一籍貫的人南下到馬,生活及經濟穩定后,便開始扮演穿針引線角色,協助同鄉南來。

一直以來,不同籍貫的華人,大多數從事不同的經濟活動。單憑行業的類型,便可分辨籍貫的差別。

例如,海南人多數經營咖啡店或是當裁縫,客家人則經營百貨和布疋業。

土產、五金和雜貨業是福建人的老行業;福州人則以建築、木材與雜貨業謀生;潮州人多數經營雜貨、金銀首飾、傢俱或鋸木業。

雖然如此,這當然只是個大略統計,畢竟南下華人后來從事的行業,仍與落腳地區息息相關。

福建人最多

隨著英國在18世紀統治馬來半島,華人大規模移居馬來亞。遷居我國的華人,以福建和廣東兩省為主,因為這兩個省份沿岸海港,是中國對外的主要交通管道,外遷比較容易。

我國1957年獨立后,卻嚴格限制外來移民。

據1970年人口調查顯示,我國人口為1043萬4034人,華人人口達355萬5879人,佔總人口的34.2%。

當中又以福建人最多,為112萬2739人,佔大馬華人總人口的31.6%。

當時,大部份福建人居住在雪蘭莪、柔佛、檳城和霹靂州,儘管從事行業廣泛,卻以商業、種植和膠商等為主。

客家人則以86萬2005人居次,佔華人總人口約24.3%,多數聚居在霹靂和雪蘭莪,並以礦業和建築業等謀生。

緊隨而至的是廣東人,佔華人總人口18.5%,約有65萬9005人,其中逾半人口集中在霹靂和雪蘭莪,主要從事建築業、商業和礦業。

潮州人則約有42萬1997人,佔華人總人口11.9%,居住在檳威、柔佛、霹靂和吉打州,以經商為主。

時至今日,儘管我國華人人口逐漸從1970年的逾355萬人,增加至去年的約659萬人,但人口比例每下愈況;從同年的34.2%,降至2006年的24.5%。

華人經濟活動趨向多元化及跨國發展,從過往主要經營錫礦業、橡膠業和商業,擴展至製造、金融、建築、產業發展、運輸、旅遊等行業,籍貫行業特色也隨之漸漸模糊。

中國災禍連連遷移來馬掙錢

由于馬來亞謀生較易,許多中國人選擇飄洋過海,南下尋求更美好的生活。
為了擺脫窮困,不惜離鄉背井遠下南洋掙錢,並期望日后重返故鄉過好日子,是一般人對中國南下的刻板印象。

不過,維特巴素(Victor Purcell)博士的著作《馬來亞華僑史》,卻追溯華人來馬的真正原因。

他認為,關鍵在于中國的天災人禍,導致農村經濟破產,民不聊生。至于馬來亞謀生則比較容易,所以選擇飄洋過海,南下尋求更美好的生活。

此外,當年的政治迫害及人口過剩等,也是中國人遷移的原因,但如果相較于經濟,后者或許不太顯著。

第2大族群

隨著華人選擇留在馬來亞落地生根開枝散葉,無不克勤克儉,一點一滴經過數十年艱辛,造就今天的經濟基礎。

如今,華人是我國第2大族群,辛勤勞作及努力耕耘,為經濟、社會和文化領域作出巨大貢獻。

華僑歷史悠遠經濟地位顯赫

我國盛產樹膠,樹膠業曾是華商主要涉足的行業。
華僑,是中國海外移民的結果;而中國人口遷移的歷史,大致上可分為4個階段。

1840年代鴉片戰爭前的海外遷移,通常被稱為“古代移民”,基本上是向亞洲國家,特別是東南亞國家遷移。

鴉片戰爭期間至1949年,則稱為“勞力遷移”,目的地包括東南亞、美國、澳州及非洲,大部份中國人皆淪為勞工或礦工。

1950年到1979年是“限制性遷移”,由于中國政府嚴格限制,人口遷移的數量開始趨少,速度放緩。

發揮影響力

1980年以后則是“開放性遷移,歐美等經濟發達國家都是主要目的地,遷移華人一般擁有較高文化水平,並受到遷入國家政府控制。

雖然如此,全球各地海外華人在經濟上表現,早從1960年代后開始飛躍。除了以雄厚實力成為居住國經濟的重要成份之余,也在世界政治經濟舞台扮演重要角色,有著一定影響力。

(Source: China Press)



Talk: Cyanide Gold Mining at Bukit Koman, Raub Pahang 02.

Talk: Cyanide Gold Mining at Bukit Koman, Raub Pahang 03

Bukit Koman, Raub residents fear for safety - Cyanide